第(1/3)页 因为支持的公子不同,所以体现出来的意见就不同。 这当然会影响判断的公正,难以避免,所以曹操通常不让自己的手下站队。 将领和谋士不能明着表态说支持他的哪个儿子,这会带来不好的影响。 而荀攸的态度,其实曹操也略知一二,但既然荀攸没有明确说,曹操也不点破。 “公达,让子脩去谈,乃吾之决定,若是不成,咱们再说。” “丞相,咱们身份若是不对等,就失了礼仪。” 曹操笑着摆摆手:“不会,子脩若是娶了吴候之妹,他们就是同一辈的人,相谈也合适,此事不算失礼,也是他东吴先要与我们联姻的。” 荀攸当然也不好再杠下去:“既然如此,那就先试试吧。” 这明显是好事,曹操封个将军还不容易吗,而且曹操封的将军,将来做什么都代表曹操,没有了天子亲封,那就默认孙权是曹操的人。 所以曹操这便宜占大了,至于什么钱粮之类的赔偿,都是小问题。 但曹操又看向徐庶,忽然问道:“元直,你以为如何?” “这……丞相,既然大公子能谈下来,就是好的。” “元直,自你到吾身边,就未曾出过计谋,可是有何怨言?” “不敢,某才疏学浅,与众位名士一起,自然不敢发话。” “是么……” 徐庶曾也做过游侠,和曹操年轻时的做派一样,所以风格与其他名士略有不同。 就是出去好打抱不平的人,年少轻狂了些,到了后来开始读书,胸中开始有了谋略。 曹操又道:“听闻,你在离开玄德公的时候,为他指了一个谋士?” “丞相如何得知?” “呵呵,那是卧龙先生吧,确实天下闻名,你对玄德可真是好啊,如今他被我与吴候两军追杀,可是难熬得很。” “丞相……可知玄德公现在何处?” “哦,元直不必惊慌,吾已派人将玄德一行人领入西川。” 这件事,是曹昂说的,让贾诩执行,当然曹操也知情。 如果这都不让曹操知情,那问题就很大了,而且没有曹操的同意也过不去。 徐庶听闻一愣,曹操居然救了刘备,这是怎么回事? 第(1/3)页